邓州门户网丫丫 发表于 2019-12-29 15:39:12

范仲淹的河南印记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16岁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为官38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入朝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右司谏、开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外知一县一军、二府、十二州。在朝廷,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针对时弊,频频发声,为了国家了未来,献计献策,决不为一私而明哲保身;任职军中,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外任地方,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大搞民心工程,把”先忧后乐“思想,贯穿在工作的始终。病逝徐州,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南宋朱熹赞其为“天下第一流人物”。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一生游历、转官,足迹踏遍了北宋的版图,唯有在河南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一、 应天府商丘——腾飞之地01、五年苦读高中进士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二岁而孤,4岁时,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遂改姓朱名说。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侍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至22岁。23岁时孤身来到商丘求学,从此与商丘结下不解之缘。范仲淹求学商丘,不但因为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这里有名师名校应天书院;内因是范仲淹知悉自己的身世后,决心通过读书以自立。《家录》记载:“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予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商丘)。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对于范仲淹来说,希望通过读书实现人生梦想,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有着内外双重动力。所以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了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困难,但特别发奋苦读。《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由于勤奋努力,立志十年登第的范仲淹,提前五年实现理想,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的宁陵有了职田,便立即迎母侍养,同时把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接来料理职田;29岁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复姓范,复名仲淹。在短短的七年内,范仲淹圆了进士梦、自立梦、奉母尽孝梦、复祖姓梦。02、初葬母亲于宁陵,带丧主持应天书院1026年,母亲病故。范仲淹回到宁陵料理后事。由于母亲改嫁,将母亲与生父或继父葬在一起似乎都不合适,只有另起新茔才是最佳选择。所以,就把母亲安葬在宁陵的职田。在为母守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公尝宿学中,训导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使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03、万言奏章上执政书范仲淹为母守丧的头一年(1027年)他写有一篇著名的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指出时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誉、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建议。这个奏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概括了他先忧后乐思想。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他文学家的代表之作,那么,《上执政书》则是他政治家的代表之作。04、做应天府李家女婿进士及第后的第九个年头(公元1024年),36岁的范仲淹与应天府名门望族李昌言长女喜结良缘 。其妻李氏为应天府楚丘(曹县、虞城、商丘三县交界)人;范仲淹的三个儿子亦生于应天府。应天府附近的虞城、宁陵、永城等地亦有其田产庄园。至今,范氏一脉仍衍生于商丘沃土。二、汴京开封——梦碎之地0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构建庆历士风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其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17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入京次年,范仲淹提出请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还政于早已成年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怒 , 贬之!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怀念范仲淹当初为自己“仗义执言”,遂调他回京。当宋仁宗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上疏反对,又贬之!年后,范仲淹又回知开封府。他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指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吕夷简反诉范仲淹结党成功。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至鄱阳湖畔的饶州。好友梅尧臣劝慰他,要多学喜鹊,莫学乌鸦。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后来,范仲淹重回朝廷,宋仁宗让他主动跟吕夷简道歉,消除隔阂。他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我怼人向来对公不对私,没有错,不道歉。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就是说,为官必须坚持原则,不能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不能怕受罪而当太平官;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成为倡导庆历士风的两个口号,受得北宋士人普遍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倡导并力行的“庆历士风”,在仁宗皇帝的呵护下,在北宋成为一种风气,成为文人的光荣。仁宗的张贵妃求皇帝提拔一下自己的伯父,仁宗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议论,监察御史包拯极力反对,和皇帝当面理论,争执高潮处,将唾沫星子溅仁宗一脸,“帝举袖拭面”,最终包拯还是把事搅黄了。到了神宗时期,神宗为了讨母亲和祖母的欢心,在浙江订了四千多盏元宵灯,谈好的价钱,到购买时,忽然要降价购买。这事让苏轼知道了,气得上了《谏买浙灯状》,说买灯就是浪费,本不该买,既然要买,又不安定好的价钱买,简直就是不要脸。着实奚落了一番之后,气得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去了。“庆历士风”由范仲淹首发,得到北宋士人的发扬光大,成为一股清风、和谐之风,也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道风景。06、主持“庆历新政”失败再被贬公元1043年,54岁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终因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失败。如果说范仲淹的《上执政书》是他的政治宣言书,那么四次被贬便是对他政治理想的沉重打击,“庆历新政”的失败标志着政治理想的破灭。虽然胸中有百万雄兵,万条妙策,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使繁华的汴京城成为他的梦碎之地。三、南阳邓州——扬名之地07、育才圣地百花洲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范仲淹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览秀亭”等建筑,把过去达官贵人的休闲之地,逐步改造成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育人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08、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期间,好友滕子京派人来邓州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他整修了岳阳楼,特请好友为之作记。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范公接信后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花洲书院写就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诞生,其文千古传咏,“先忧后乐”的思想得以传播,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 滕子京也因求记名传天下。



四、洛阳伊川——长眠之地09、 迁葬母亲于洛阳伊川万安山范仲淹在为母守丧期间主持应天书院,曾受邀到登封嵩阳书院讲学。讲学之余,携友到伊川万安山下拜谒唐朝宰相姚崇墓。他发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唐代宰相姚崇、张说、裴遵庆、张锡等及其家族成员皆葬于此。此处在西京洛阳郊外 ,距京城开封也不远, 确实是作为墓地的首选。而宁陵地处黄河边,母坟有被黄河水侵扰的隐忧。范仲淹与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丧父,随母流寓,身世相同,经历相近;姚崇也是把母亲单独葬于万安山,自己身后陪母墓旁。这次拜谒姚崇墓,坚定了为母迁葬的决心。1031年,范仲淹迁葬母亲于万安山下,也为自己将来陪葬母亲身边做了长远打算。



10、永远守候母亲身边。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从青州赴任颍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岁。根据他的遗愿,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母亲墓旁,实现了范仲淹生前孝敬母亲,死后永远守候母亲的心愿。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2002年由范氏后人立在范园门前的范仲淹塑像






范园而今,范园与姚园阔野毗邻,相望相守,东西相距仅200多米,成为万安山仅存的两处名人胜迹,百代流芳,万世景仰。
                              

... 发表于 2019-12-30 12:33:31

汉末年,汉灵帝时期乱政的太监集团“十常侍”,为首的是张让和赵忠,把持朝政多年,为害苍生。天竺国胡僧鸠罗菩谛,携带天竺国马鸣菩萨开光的两尊佛像,来到汉地中原,宣讲佛法,后因在张让和赵忠面前错言要斩头,无奈之下胡僧自编了一个“中人菩萨”的来历,观世音菩萨,专司救度断绝男根之人,故又被称为‘中人菩萨’,于是中人菩萨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原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范仲淹的河南印记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