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通行证 登录
邓州门户网|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 返回首页

西点蛋糕烘焙的个人空间 http://www.dzmhw.cn/?3337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花洲书院之 姚雪垠文学馆

已有 310 次阅读2019-5-26 14:06 |个人分类:邓州文化|系统分类:笔记

      姚雪垠文学馆为一独立小院,前门匾额“姚雪垠文学馆”是当代文学家周而复题写。文学馆院中为姚雪垠半身铜像。正房匾额“文坛飞将”为当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手笔。正房楹联为当代书法家张志和撰书:“瑞雪无垠,得晴日自成气象;姚黄有约,与桃李共沐春风”。把姚雪垠、李自成巧妙地嵌入联中。

正房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姚营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开始发表小说,走上文坛。抗日战争中,以笔为枪,投身救亡,创作近200万字力作,曾担任中华全国抗敌协会理事,创研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任大学教授。上海解放后,任大夏大学教授,副教务长。1951年辞职,回家乡专事创作,后调武汉作协。“文革”结束后,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一生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代表作多卷本《李自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人物栩栩如生,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真实画卷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是裸眼3D大型油画姚雪垠,这是姚雪垠三个座右铭,东墙展示了姚雪垠文坛交往的部分照片。展柜内为姚雪垠一生著作汇集。西间为复制的姚老书房,陈列着姚老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获奖证件,是他儿子姚海天捐献给家乡的。

东西厢房为姚雪垠生平展

西厢房,楹联为著名作家魏巍撰书:“名篇千载传后世,文星百代照南阳”。

本展室布展着姚雪垠70年的艰苦创作历程,分六部分:追求光明,投身抗战,风雨历程,情系故乡,一代楷模,缅怀与纪念。

一、追求光明

姚雪垠青年时期,在贫穷和疾病中顽强的为事业奋斗 ,顽强的学习和追求,为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知识储备,同时撞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为自己的一生事业初步奠定了基础。

1、1910年10月10日,姚雪垠出生于邓县西乡距县城50里远偏僻的姚营。8岁时土匪烧掉了家里房产,一家人只好到县城谋生。图为1985年10月,姚雪垠回到离别近半个世纪的姚营故居。

2、1920年-1923年,姚雪垠曾在邓县高等小学堂(花洲书院)上学。图为书院旧址。

3、1929年秋,处女作《两个孤坟》在《河南民报》发表,署名雪痕。

4、1929年秋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后,先后加入反帝大同盟和学潮委员会,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30年被开封军警逮捕,后被辛亥革命老人王庚先保释出狱,翌年和其女儿王梅彩结婚。1931年暑期被学校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听说当局又要抓捕他,当天逃往北平,从此结束了两年的大学预科生活。

5、1931年—1937年,姚雪垠先后4次到北平,在身患肺结核经常咯血的情况下,仍常到图书馆刻苦读书和写作,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图为他在当时经常发表作品的部分报刊。

6、1931年“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姚雪垠于10月从北平潜回开封,计划与河南大学“反帝大同盟”的好友回到家乡,建立游击队,抗击日军入侵河南。在“九 一八”事变当天姚雪垠作了一首长诗《沧桑曲》,直抒慷慨悲愤的心情。这是诗中一节。

7、1933年底,姚雪垠与王国权、苗化铭、宋一瀚等人在开封创办大陆书店与《大陆文艺》和《今日》两个文艺刊物(姚雪垠、宋一瀚分别任主编)。因为进步色彩鲜明,书店和刊物一面世即遭查封,人被抓。姚雪垠和王国权逃出开封。

二、投身抗战

姚雪垠生于一九一零年,他出生在七十年前,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从他童年起,就熟闻帝国主义列强如何对我国的蹂躏与宰割;以后年纪稍长,亲眼看到东西洋人如何在神州大地上横行霸道,也亲自体验了封建势力的种种表现。民族的不幸,国家的危亡和屈辱的命运,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他以笔为枪,投身抗战。

1、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姚雪垠上了抗日文化人的黑名单,8月他留须化装逃出北平回到开封,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与嵇文甫、王阑西创办和主编《风雨》周刊,成为重要的救亡刊物和联络中心,穆青等很多进步青年手持姚雪垠开的介绍信奔赴延安和山西。图为回到开封时的姚雪垠与《风雨》周刊。

2、1938年10月,姚雪垠应钱俊瑞邀请,赴湖北襄樊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一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文化人聚集鄂北,从事文化抗战工作。图为长期坚持在鄂北战区的四作家合影于老河口郊外,左起:碧野、姚雪垠、臧克家、田涛。

3、1938年,姚雪垠用河南大众口语创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 卷第3期,轰动文坛,成为抗战文学的杰作。1939年秋,姚雪垠创作著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

4、1938年初,姚雪垠(右2)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名义赴徐州前线采访,不久发表《血的蒙城》、《战地书简》等作品。图为在宿县采访于学忠将军(中)时合影。

5、1939年底,姚雪垠以抗战初期豫南鄂北救亡团体中的男女青年的救亡生活为素材,在敌机轰炸中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出版后成为畅销书。解放后,该书在大陆绝版,但在香港有三个版本不断翻印,流行于东南亚华人读者中。这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抗战时期的重庆版本与解放后的香港版本

6、1939年底,姚雪垠与臧克家在湖北均县开办“抗日文化工作讲习班”,姚雪垠主讲唯物辩证法。图为讲习班学员合影(左边二排后坐者为姚雪垠)。

7、1941年-1942年,在安徽立煌(金寨)从事抗战文化工作时与文化界友人合影(中为姚雪垠)。

8、1942年姚雪垠在枣阳前线采访,应青年军官周鸣岐的要求,在战地留下的题字。左图为周鸣岐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时参观邓州姚雪垠文学馆时留影。

9、1943年初姚雪垠来到重庆,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创研部副部长。后经陶行知转邀,姚雪垠为冯玉祥讲授小说写作知识半个月。图为冯玉祥、陶行知的邀请函。

10、1945年8月,姚雪垠在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任教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长夜》,1946年完成,1947年在上海出版。图为东北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2排右6为姚雪垠)。

11、抗战时期的老友相聚,左起:袁宝华、姚雪垠、韩作黎。

12、姚雪垠抗战作品的部分版本。

三、风雨历程

姚雪垠的性格有各种弱点和毛病,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非常坚强的事业心和永不消沉的进取心,使他一生中能够屡经挫折而不曾消沉和倒下。每到关键时刻,他的最基本的性格特点都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

1、1947年初,姚雪垠从家乡来到上海,整理出版了“雪垠创作集”:《差半车麦秸》(短篇小说集)、《长夜》(长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中篇小说集)、《记卢鎔轩》(长篇传记文学)。图为1947年上海出版的“雪垠创作集”书影。

2、1951年8月,姚雪垠在河南省首届二次人民代表会议上与文教卫生工作模范列席代表合影(后排中为姚雪垠)。

3、1951年夏姚雪垠辞去大学教职回到家乡,图为学校开的辞职证明书。

4、1954年春节,姚雪垠夫妇与周熙夫妇在开封合影。前排左起:王西玲(王梅彩妹妹)、周一红、王梅彩、周小南、姚海天;后排左起:姚海云、周熙、姚雪垠、姚海星。

5、大夏大学文学院师生与参军参干同学合影(前排左4为姚雪垠)。

6、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姚雪垠出川回到家乡邓县小住。秋天在开封短留期间,姚雪垠(前排中)与邓县同乡在母校河大相聚合影留念。

7、上海解放后,姚雪垠应聘到大夏大学任教授、副教务长、文学院代院长。图为在大夏大学任教时的照片。

四、情系故乡

姚雪垠虽然在八岁的时候离开了姚营,十几岁离开了邓县,以后在外是经常的,回邓县是短暂的。但是他说:“从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事业说,多亏我的故乡人民和人民的生活哺育了我,为我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姚雪垠《故乡情》)

1、1981年,姚雪垠回到母校河南大学作报告。

2、1983年,姚雪垠捐出邓州城内房产,设立春风作文奖(后更名为姚雪垠作文奖)。图为姚雪垠和部分获春风作文奖的中小学生合影留念。

3、1985年,姚雪垠偕夫人王梅彩来到姚营的刁河边。幼年时他常和哥哥们在河中嬉水、摸鱼,在岸边割草,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4、1990年,姚雪垠向家乡南阳市档案馆捐赠《李自成》一、二、三卷手稿和其他文学资料4000余件。图为在北京举行的捐赠仪式。

5、离别家乡数十年,重返故里受到家乡人的热烈欢迎。

6、姚雪垠回邓州时看望离别数十年的大嫂。他对大嫂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1946年发表了知名散文《大嫂》。右图为1982年出版的散文集《大嫂》。

五、一代楷模

姚雪垠自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开始,艰苦创作70年,他在生活道路、学习道路、写作道路,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对咱们后人有很多启示。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卓越贡献将作为一代楷模被后人敬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