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邓州冠军村的三位“冠军侯”系列报道
返回列表
12下一页
查看: 8550|回复: 12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邓州冠军村的三位“冠军侯”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05: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州张村镇的冠军村,大概是全国唯一以“冠军”为名的村庄。在汉代,这里曾是霍去病、贾复、窦宪三位“冠军侯”的家园,村子因此而得名。图为冠军村里的霍去病衣冠冢(略去)。

  □首席记者姚伟文通讯员何小飞图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说这话的人,已经故去两千多年,但他的豪迈和血性,至今仍令人荡气回肠。当年此人风采绝代、气势如虹,他纵横大漠,狂飙突进,称雄塞外。其赫赫战功,成为后世无数兵家的最高梦想。被誉为“中国头号战神”。此人就是霍去病,如今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第一战神”。

  两千多年前,东亚大地形成了两大势力:长城以内的大汉与长城之外的匈奴。匈奴是强悍的马背民族,天生的铁血战士,“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数百年后,他们向西迁徙,曾经横扫欧洲大陆,被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称为“上帝的鞭子”。当时的匈奴,处于最为强盛的时期,那时他们向东灭掉强大的东胡,向西撵走同样强大的月氏,然后征服周边的浑庾、屈射、鬲昆、薪犁各族,第一次一统草原,建立起一个辽阔无比的汗国,其疆域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

  但匈奴的不幸在于,他们遭遇了更加强大的对手——大汉。那时的汉民族正处于蓬勃上升期,强悍尚武、积极进取、活力无限。双方展开了长达300年的较量,最早成为匈奴人噩梦的,就是少年将军霍去病。这位匈奴的克星转战千里,夺走河西走廊,令匈奴人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敬畏狼的匈奴,将霍去病称为“苍狼”。

  所谓天妒英才,霍去病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24年,他灭掉匈奴的梦想,最终由东汉的大将窦宪完成。有趣的是,霍去病因“功冠诸军”被封为“冠军侯”,窦宪灭掉匈奴汗国后也被封为“冠军侯”。而在这两位名将之间,东汉初年的贾复,也曾因功勋卓著、有“折冲千里之威”被封为“冠军侯”。更有趣的是,这三位“冠军侯”的家园其实是一个地方,即今天南阳邓州张村镇冠军村,这大概是全国唯一以“冠军”为名的村庄。

  带着对“冠军”的几分好奇,记者前去寻访这个村庄。

  “冠军”封地,缘何在此?
  冠军村位于邓州通往内乡的公路旁,与高山族后裔居住的“台湾村”相邻。和最近几年名声赫赫的邻村相比,这个村庄十分不起眼,我们驱车一路寻找,竟然毫无发现。不得已,只好到张村镇求助,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折回头来,才知道这个村庄就在刚刚走过的大路边。

  冠军村是个宁静安详的村庄,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塞上的风云和狼烟。最初的打量,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可资凭吊的痕迹。但在村子里转了几圈,我们看到了不同之处:这个村子四周被壕沟环绕,那沟6米多宽、3米多深,四面有四座小桥与外面连通。村支书张永禄告诉我们,该村寨河内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原来还有3米多高的老寨墙,南、北两座寨门。

  问起寨墙建于何时,60岁的张永禄并不清楚,但他亲眼看到寨墙的消失,1958年各生产队需要拉土,把寨墙分了分,没几年就拉完了。过去村民都住在寨河内,这几十年人口大增,才有人陆续在寨河外盖起了院落。

  听说我们为冠军侯而来,张永禄带着我们穿过村子,指着寨河外西南方向的一座大冢说,这就是冠军侯的墓。
  这显然不是霍去病的真墓。霍去病的葬礼极其隆重,当时汉武帝“发属国玄甲军,陈(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将他安葬在自己的茂陵附近。如今位于咸阳的霍去病墓,还是国保单位。冠军村这个,很可能是纪念性的衣冠冢。尽管如此,这个衣冠冢也有三层楼高,在这样的地方,堪称宏大。

  张永禄说,这些年村子里没少出土古物,最多的就是汉代的砖瓦,有户人家挖出了一大堆“窟眼钱”(当地方言,指铜钱),装了两麻袋,卖了不少钱。一李姓村民在寨河沟钓鱼时,还拾到一枚金印,二三两重,刻着篆字“关中侯”,后来这印还闹出了一场大风波。

  从各种史料看,霍去病封地的地望历来没有什么疑问,就在这个如今十分普通的小村庄。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穰县(邓州曾用名)卢阳乡封霍去病,置冠军侯国。

  当时霍去病是汉帝国刚刚升起的耀眼将星,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为什么将他封在这个地方?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李茗公先生认为,南阳盆地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尤其是汉代时,南阳繁荣富足,是一方宝地。用张衡的话说,汉代南阳“既丽且康”。所以把霍去病封在这里,实在是汉武帝对他的厚爱。况且这里向西过武关即到关中,交通也很方便。

  “冠军这地,下雨不怕,下得时间越长,地越瓷实,骑自行车照样跑。再往西没多远就不行了,沾脚走不成!”谈到当年“冠军侯”的宝地,村民李举义说得更具体:“冠军这地,不怕旱不怕涝!特别是村北的地,上肥料是这个长法儿,不上肥料也是这个长法儿,红薯能长七八斤,有小茶瓶那么大!”

  李举义还说,冠军村最知名的特产是烟叶。据说,最好的冠军烟叶,青烟可燃吸。1915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冠军片烟”以“色泽鲜明、吃味醇和、香气浓郁”荣获金奖。后来,这里出产的烟叶被称为“冠军叶”。上个世纪70年代,邓州卷烟厂曾出产过“冠军叶”牌香烟,烟标上,一座金色的古城楼巍然而立,楼顶高高飘扬一面三角形帅旗,旗上大书黑色的“霍”字。

  如今冠军村没有姓霍的,村民大多是明清时迁来的。李举义的祖先原在北京为官,明朝末年,为避乱世,带家人移居此地。“老祖宗多精明啊,从北到南,一路拿着秤,专称土坷垃。土越重越好呀!挑来挑去,他选了冠军村。认为这里人旺、财旺、运旺,三元不败之地。”谈到往事,李举义显然对当初祖先的选择仍然十分满意。

  李举义坚信,虽然霍去病活的时间很短,但他曾来自己的封地住过。冠军村有一块地叫“马道”,好好的地怎么叫“马道”呢?就因为那里曾是“跑马道”,是霍去病遛马的地方。此外,冠军村东有冠军店村,南有花园村,相传这些地名都跟霍去病有关系。
  这些传说,把我们带向已经远去的岁月。

  去病,去汉武心病?
  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卫少儿走进森然皇宫,她来看望妹妹——汉武帝的妃子卫子夫。宫中异常肃静,人们悄声细气,蹑手蹑脚,卫少儿紧张起来,不住地轻拍孩子,生怕他哭闹。不料走进皇帝和卫子夫的寝宫时,卫少儿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怀中的婴儿突然大哭起来,哭声震耳欲聋。卫少儿吓得几乎昏过去,只好跪下来等候皇帝妹夫发落。

  此时汉武帝正患重感冒,躺在病床上,突然听到孩子嘹亮的哭声,惊出一身的冷汗,顿觉身体轻松起来。他示意大姨子将孩子递过来,那小子一到汉武帝的怀里,马上眉开眼笑,这一下,武帝更是龙颜大悦,问道:“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卫少儿答道:“还没起名字呢。”武帝抬头想了片刻:“叫去病吧!霍,霍然迅捷,去病,除去祸根。很好。”

  这个故事,显然是后人编造的。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即位那年,即位一年后,汉武帝才遇到卫子夫,又过一年才开始宠爱她,那时霍去病已经三岁。不过,编这个故事的人,显然颇有深意,霍去病确实能“去病”,他去的,是汉武帝的心病。
  汉武帝最大的心病是匈奴。

  匈奴的兴起比汉朝略早。秦朝时,北方大草原有三大游牧民族,从东到西依次是东胡、匈奴、月氏。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了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那时,匈奴的单于叫做头曼,此人人老心花,宠爱一个年轻的老婆,准备立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了达到目的,他送太子冒顿去月氏为人质,随即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杀冒顿。幸亏冒顿机警果敢,他见势不妙,偷了一匹好马逃回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

  头曼的灾难由此而生。冒顿是中国古话所说的那种“奸雄”,他做了一种响箭,向部下宣布:响箭所射,不跟着射者斩之。他最初将响箭射向自己的宝马,有的部下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用响箭射他的爱妃,手下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再以响箭射头曼的宝马,所有手下皆随之发箭,至此,冒顿知道自己可以下手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以响箭射其父头曼单于,他的手下皆随之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成了刺猬。冒顿随即尽杀其后母、兄弟以及大臣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

  对于周围的游牧民族来说,冒顿即位单于,是一场灭顶的灾难,但最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东胡看到冒顿杀父自立,认为有机可乘,遣使匈奴,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的意见,群臣皆说:“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却说:“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于是把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以为冒顿软弱可欺,又提出要冒顿单于的阏氏(单于的妻子)。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又把阏氏送给东胡。

  东胡两次得手,更加骄横,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冒顿又问群臣,有大臣回答说:“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冒顿勃然大怒,斥责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他把那些主张弃地的大臣统统杀掉,然后倾举国之兵出击东胡。骄横的东胡毫无准备,一败涂地,冒顿一战灭了这个曾经强盛的民族,尽有其畜产、人民、土地。

  一举灭了曾经无数次欺辱自己的东胡,匈奴人心情大畅,士气高昂。冒顿不失时机,乘胜向西进军,撵走了处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强大民族——月氏。随后,匈奴南并楼烦、白洋,收复被蒙恬夺占的河南故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再“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至此,冒顿第一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汗国。

  那时,刘邦和项羽正打得热闹,根本无暇北顾。冒顿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很快完成自己的大业,控弦之士发展到“三十余万”。
  汉朝建立后,为了阻止匈奴对北方的侵扰,曾以32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几乎脱不了身。随后,刘邦采取了和亲的政策,试图以此和缓局势。吕后及文、景二帝时,也沿袭了和亲政策,但这并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游牧民族的天性,如司马迁所说,“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气候好的时候,他们就放牧,生活困难时,他们就纵马南侵,掠夺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南方的农耕地区,简直是天然的储备库。

  汉武帝即位后,不甘受匈奴的侵扰。而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大增,也具备了与匈奴决战的实力。自此,汉朝变消极防守为主动进攻,展开了史诗般的绝漠远征。
  一开始,汉军的战绩并不令人满意。公元前129年的第一次远征,出塞的四支部队,只有卫青获胜,战绩也不过是“斩首虏数百”。此后,卫青找到了对付匈奴的办法,他两次出征,多有斩获,并且占领了河套地区,在那里设置了朔方郡,还夺取了匈奴入侵中原的前哨鄂尔多斯草原。
  但总体来说,双方在这些战斗中互有胜负,处于胶着状态。这种局面,随着天才少年霍去病的出现得到彻底的改变。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未满18岁的霍去病被封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骠姚”是勇壮有力、行动迅速的意思,可见汉武帝当时已经看出了这位少年不凡的潜质。事实上,也就在这生平第一次远征中,霍去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汉军最耀眼的将星由此横空出世。

  这一战,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抛开大军,在茫茫大漠中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少年的豪迈,无所畏惧的雄心,让众多久经沙场的老将相形见绌。灵敏的嗅觉,帮助霍去病找到并袭击了匈奴的大营,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以及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2028人。

  这次战役,汉军大部队有胜有负,收获不大。因此霍去病的功绩被衬托得更加耀眼,大喜过望的汉武帝赞叹他的勇冠三军,以一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

  对霍去病来说,更重要的是验证了自己的战术思想:要比匈奴更迅捷、更勇猛、更灵活。从此,轻装简从、长途奔袭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屡试不爽。匈奴的噩梦自此开始。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7-3 10:33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5: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征婚交友
冠军人杜茂抗击匈奴
  
    西汉中晚期,匈奴内部四分五裂,曾经出现五个单于自相残杀的情形,其实力因此大为削弱。后来匈奴分裂为亲汉和仇汉两种势力,亲汉的呼韩邪单于率众向汉朝称臣,积极与汉朝改善关系,汉朝也主动帮助呼韩邪单于巩固政权、统一匈奴,这促使双方保持和好关系六七十年之久。
  
    王莽篡汉后,对匈奴甚为歧视,百般贬抑,致使双方关系再次恶化。后来中原大乱,匈奴骑兵乘机侵扰,杀掠百姓,使北部不得安宁。
    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东汉建立后经济疲敝,国家实力不足,对匈奴只能采取防守为主的方针。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命令杜茂“屯田晋阳(今太原市西)、广武(今山西代县),以备胡”,从此,杜茂担负起了防守匈奴的重任。在此前后,汉军多次与匈奴及归附匈奴的卢芳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汉军即使取胜也无力出塞远征,主要还是靠“固塞防守”。为了避免冲突,汉朝还将一些边郡的百姓内迁。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将诸边郡大权全部交给杜茂,让他掌握边防全局,并将各郡囚犯都拨给杜茂,由他差遣。于是杜茂下令整修守望亭,修筑烽火台,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防御系统,先后与匈奴、乌桓大小百余战,有效地抵御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
  
    按照刘秀的指示,杜茂还在边境地区大兴屯田,并注意慰劳将士,安排边民生活,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边境地区有了安定气象。
    如今,邓州市文渠乡孔楼村有杜茂墓,墓高约4米,直径40米,呈圆丘状,是市级文保单位。这个墓距离冠军村大约10公里,安眠在此的杜茂可能想不到,在他之后大约50年,令他头疼的匈奴之患被彻底消解,而完成这项大业的人,也来到了冠军村。
    除霍去病外,历史上与邓州冠军村有着特殊缘分的人物还有贾复、杜茂、窦宪等,他们分别因勇冠诸军和功盖天下受封为冠军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让如今的冠军村人引以为自豪。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5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5: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门户网会员照片
胆大妄为终招巨祸
  
    窦宪与霍去病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皇帝老婆家的人,并且都因此获得了人生的重大机遇。不过,霍去病仕途比较顺利,而窦宪的家族则几起几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
  
    窦宪的远祖,是汉文帝窦皇后之弟窦广国的后人。西汉时,窦家就曾风光过,但自魏其侯窦婴因罪被杀后,窦家人被赶出长安,从此一蹶不振百余年。在两汉之际的大动乱中,才能出众的窦融占据了河西走廊,拥有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之地。凭借这个资本,他投奔了刘秀,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窦家因此再次风光无限。
  
    窦宪是窦融的曾孙,但到他这一代,窦家已经再次败落。在他少年时,他父亲窦勋获罪被杀,他成为孤儿。作为家中长子,想必这样的家庭挫折对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公元77年,窦家再次时来运转,汉章帝在这一年立窦宪的妹妹为皇后,窦氏家族逐渐得势。窦宪本人由郎官连升侍中、虎贺中郎将,而窦氏“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公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
    或许是经历过太多人间冷暖,窦家人变得特别能折腾、爱显摆。成年后的窦宪生性果敢而急躁,报复心极强,“睚眦之怨,莫不报复”,一位叫韩纡的官员,当年是审判窦宪父亲窦勋的主审官,窦宪得势后,居然毫无缘由地令人杀死他的儿子,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窦家人重新得势后的张狂不止这一件事。他们处处与人争锋,遇事毫不退让,所以才有“自王、主(公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之说。随着地位的上升,窦宪更加肆无忌惮,他飞扬跋扈,强夺民产,甚至欺负到一位公主的头上。这位公主叫做沁水公主,她有一座极其有名的园林,就是后来因“沁园春”词牌而传名后世的沁园。那时窦宪看上了这座沁园,竟然猖狂到要强买这个园子,并且出的价格极低,沁水公主不敢讨价还价,几乎是被逼将园子送给了他。
  
    后来汉章帝车驾经过沁园,发现不对头,问窦宪是怎么回事儿,宪硬着头皮不说实情。不久章帝查明真相,勃然大怒,立即将窦宪召进宫中,指着他的鼻子痛斥:“沁园是先皇为公主所造,你竟然敢强夺,对公主尚且如此,何况对一般百姓?!国家要处理你窦宪,就像处理一个小鸟,一只臭老鼠一样!”
  
    皇帝的盛怒,让窦宪大为震惧。皇后为了解救窦家这次大难,“毁服(降低服式等级以示自责)深谢”,一再代为求情,章帝才渐息盛怒,命窦宪把沁园还给公主。这次章帝虽然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从此也不再重用他。
  
    公元88年,章帝病故,窦宪的妹妹成了皇太后,她“临朝称制”,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他弟弟窦笃为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一时威权无双。
  
    窦宪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推举为人谦和的邓彪为地位最高的太傅、性情恬淡的桓郁为帝师,这两个老好人都不喜欢争权夺利,朝政就成了窦家的天下。没有了任何制约,窦宪变得更加张狂起来,再次干出了一件肆无忌惮的事情。
    都乡侯刘畅到京师洛阳为章帝奔丧时,得到太后的欢心,数次被太后召见(有说是他与太后私通)。窦宪担心长此以往,刘畅会分享他的权力,于是派人暗杀了刘畅,并栽赃刘畅弟利侯刘刚,令侍御史与青州刺使审理刘刚等人。此事后来被揭发,一时满朝哗然,太后大怒,不再顾忌兄妹之情,将窦宪禁闭于内宫,要追究他的责任。
  
    公元88年,窦宪之所以力主远征匈奴,就是因为担心被杀,希望以征讨匈奴为自己赎罪。
    而灭掉北匈奴、成就旷世奇功后,窦宪和窦家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以至于“威权震朝廷”。因为有两次教训,这次窦宪本人倒是乖巧了,不再张狂,他尽力顾全个人的名声和影响,先后谢绝“武阳侯”和“冠军侯”的封号,各种决策也中规中矩,表现出对朝廷的尊重。
    不过,窦家其他人可是不知收敛,一个比一个张狂。他的几个弟弟在京师“竞修第宅,穷极工巧”,并且威慑群臣,为所欲为。其中以窦景为最甚,他家的奴仆都敢“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淫威之下,“商贾闭塞,如避寇雠。有司畏懦,莫敢举奏”。
  
    如果只是这些,还不致给窦家带来灭顶之灾。更重要的是,窦氏势力看着和帝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有主意了,他们竟然想图谋杀掉和帝。据史书记载,参与其事的,是窦宪亲信邓叠的母亲和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帝这时14岁,他表现得比这个年龄成熟得多,当他知道郭举等人的图谋后,“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欲诛郭举等。因窦宪在外,恐其惧祸作乱,故忍而未发。”当窦宪等人凯旋归来,和帝已经给他们安排好了圈套。
  
    窦宪的种种劣迹,遭到当时和后世的恶评,他被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至于其功绩几乎被完全遮掩。但他的功绩和对历史的深刻影响,实在不应该一笔抹杀。作为一员出色的将帅,他大破匈奴,迫使其西迁,威名震撼大漠南北,使东汉北部边郡免受骚扰,也为沟通西域创造了条件。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倒是给了窦宪较高的评价,他认为卫青、霍去病连年征战,耗费大半国力,并没有征服匈奴,却被后世公认为良将;而窦宪仅仅凭借数万部队,统率羌胡联军,挥师数千里,“一举而空朔庭”,比卫青、霍去病的功绩更大,却几乎被人遗忘。范晔借用东方朔“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之语,为窦宪抱不平。
  
    采访完毕,离开冠军村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回头遥望,只见一抹夕阳映在村庄的上空,令一切都那么安详、宁静。两千年过去了,曾经的荣耀和屈辱、成功和失败,都随着三位冠军侯生命的终结而消散。永恒的,或许只有阳光和大地。
  
    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荡平匈奴回到首都洛阳,不但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盛大欢迎场面,而且他的大将军印绶被收回。后窦宪和其兄弟窦景、窦笃被勒令回到自己的封国冠军侯国,被迫自杀,因此窦宪可能埋藏在冠军村。据今冠军村的村民讲,图中小桥西北,原有东汉窦宪墓,可惜被毁。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8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房产
“贾复、杜茂、贾状元,还有将军叫窦宪,此地名人四大贤,悠久历史万万年。”
  
    在邓州冠军村采访时,听说村民李举义曾有意写作《冠军志》,我们当即登门拜访。李举义家的院落和房屋都没什么特点,但院子和堂屋里,摆放着七八盆茂盛的花草,让人感觉到主人特别的情趣。
    说起自己村庄的历史,62岁的李举义语调安详而自信,一些顺口溜、小故事张口即来,对于一些往事的叙述,也娓娓道来,将来龙去脉讲述得清清楚楚。这位村民的记忆力很让人佩服,也显示出做“史家”的天分。
  
    但李举义的“四大贤”让我有一些疑问。贾状元即贾黯,宋代邓州籍状元,以“三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良心)闻名。贾复、杜茂则都列身刘秀的“二十八宿”,是东汉的开国功臣;窦宪的名头更加响亮,正是他率军将北匈奴逐出了东亚,终结了汉朝与匈奴之间长达300年的战争。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跟冠军村有什么关系?
  
    看到我们有疑问,李举义解释说,贾复和杜茂都是汉代冠军县人,而将窦宪列入本地“四大贤”,是因为村子西北原有他的墓。至于这里为什么会有窦宪的墓,李举义也说不出所以然。
  
    后来查阅资料,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贾复和窦宪都与冠军村有着特殊的缘分,他们分别因勇冠诸军和功盖天下受封为冠军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这次来冠军村,本来是冲着霍去病一个人来的,没想到竟然掉进了“冠军窝”,这让我颇有些吃惊。我这才发现,原来“冠军侯”在后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荣誉,专门颁给那些勇猛果敢、天下第一,或者功劳天下第一的人。大约从霍去病之后,“冠军”就有了“第一”的含义。
    我采写霍去病,本来就是冲着“冠军”二字去的。如今,中国人将体育比赛的第一名称为“冠军”,我原本拿不准这种称谓到底是不是源自霍去病,这个发现让我觉得找到了答案。
  
    关于“冠军”一词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宋义,一说源自霍去病。宋义是反秦战争中楚军的一位将领,被楚王任命为上将军,楚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冠军”一词,但这个“冠军”是对“领导干部”的尊称,并没有“第一”的含义。另外,宋义也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甚至连一仗都没打过,就被项羽砍了脑袋。而霍去病“勇冠诸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至此“冠军”才成为“第一”的别称。以霍去病的影响力,这个词后来才成为常用的词汇,因此,说“冠军”一词源自霍去病,应该是合乎史实的。
  
    东汉初年,刘秀部将、冠军县人贾复“勇冠诸军”、“敢深入”、“未尝丧败”,令刘秀想起了霍骠骑,于是将他封为冠军侯。霍去病的冠军故地,有了新的主人。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4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民生
读书人为何如此勇猛?
  
    贾复出身儒生,但却在惨烈的战斗中以勇武著称。读书人成为猛将,今天看来十分新鲜。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应该是文弱书生才对。但实际上,那是后来的读书人形象,汉代,勇猛尚武的读书人为数不少。
  
    在那时的人看来,读书是让人强健的,不是让人软弱的。学富五车、文质彬彬的儒者,很可能是身手敏捷的好汉。汉景帝时,经学名家辕固得罪了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被扔进了野猪圈,辕固手持利刃,“下圈刺豕,正中其心”。这在当时绝不是孤例,大文豪司马相如自幼练习击剑,东方朔则以剑术自负。
  
    这种情形与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两汉时期,浓烈的尚武之风弥漫全国,即便是皇室贵胄,也绝不会弱不禁风,狩猎、比武甚至与猛兽相搏,是他们共同的喜好。汉武帝“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昌邑王刘贺驱驰北宫、桂宫,喜欢“弄彘斗虎”;广陵王刘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斗野熊,能空手搏之。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情。汉语中“好汉”、“汉子”、“大汉”等充盈阳刚之气的字样,都是汉朝人挣下的荣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读书人习武知兵蔚然成风。说起来刘秀也是读书人,曾是太学的学生,据说主席曾戏称刘秀为“学历最高的皇帝”,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和勇猛善战。也正是因为习武知兵,后来的班超笔一投就能从戎,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竟然可以号令诸国,横行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向汉朝纳贡称臣。
  
    这样说来,儒生贾复作战勇猛也就不是什么难解的事情了。不过读书人就是读书人,打完仗之后,他们就比武夫表现出更高的智慧。天下大定之后,学问渊博、熟知历史掌故的贾复,首先意识到了功臣们所面临的危险,西汉刘邦与功臣们之间的故事让他警醒。而“学历最高的皇帝”刘秀也在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希望尽力避免西汉功臣的悲剧。贾复首先意识到刘秀的心思,洞察了他“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心思,与好友邓禹一起主动要求解除军职,回家闲居,同时大力提倡儒学,“投剑从文”,重操旧业。
  
    刘秀“深然之”,趁势撤销左右将军,给贾复、邓禹很高的待遇,让他们安享富贵。贾复后来被封为胶东侯,食邑六县,是封侯诸将中最多的。在家闲居之后,贾复刚毅方正,约束子孙,“多大节,阖门养威重”。后来有人推荐贾复出任宰相,但刘秀执行的是所有功臣一并不用的政策,没有同意这个建议。不过,刘秀仍让贾复参与国家大事。在所有功臣中,只有邓禹、李通和贾复享有这样的待遇。
    与贾复同时,冠军县还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那就是同样跻身“云台二十八将”的杜茂。杜茂也是在河北期间投靠刘秀的,因能征惯战,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功勋卓著。冠军人似乎与匈奴有着特殊的缘分,东汉初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杜茂是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不过他的任务不是绝漠远征,而是“固塞以拒匈奴”。
  
    冠军人杜茂抗击匈奴
    西汉中晚期,匈奴内部四分五裂,曾经出现五个单于自相残杀的情形,其实力因此大为削弱。后来匈奴分裂为亲汉和仇汉两种势力,亲汉的呼韩邪单于率众向汉朝称臣,积极与汉朝改善关系,汉朝也主动帮助呼韩邪单于巩固政权、统一匈奴,这促使双方保持和好关系六七十年之久。
  
    王莽篡汉后,对匈奴甚为歧视,百般贬抑,致使双方关系再次恶化。后来中原大乱,匈奴骑兵乘机侵扰,杀掠百姓,使北部不得安宁。
    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东汉建立后经济疲敝,国家实力不足,对匈奴只能采取防守为主的方针。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命令杜茂“屯田晋阳(今太原市西)、广武(今山西代县),以备胡”,从此,杜茂担负起了防守匈奴的重任。在此前后,汉军多次与匈奴及归附匈奴的卢芳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汉军即使取胜也无力出塞远征,主要还是靠“固塞防守”。为了避免冲突,汉朝还将一些边郡的百姓内迁。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将诸边郡大权全部交给杜茂,让他掌握边防全局,并将各郡囚犯都拨给杜茂,由他差遣。于是杜茂下令整修守望亭,修筑烽火台,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防御系统,先后与匈奴、乌桓大小百余战,有效地抵御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
  
    按照刘秀的指示,杜茂还在边境地区大兴屯田,并注意慰劳将士,安排边民生活,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边境地区有了安定气象。
    如今,邓州市文渠乡孔楼村有杜茂墓,墓高约4米,直径40米,呈圆丘状,是市级文保单位。这个墓距离冠军村大约10公里,安眠在此的杜茂可能想不到,在他之后大约50年,令他头疼的匈奴之患被彻底消解,而完成这项大业的人,也来到了冠军村。
  
    除霍去病外,历史上与邓州冠军村有着特殊缘分的人物还有贾复、杜茂、窦宪等,他们分别因勇冠诸军和功盖天下受封为冠军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让如今的冠军村人引以为自豪。图为冠军村的寨河沟。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8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州建议
 冠军村西北角有一处地面稍高于别处,村民李举义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墓冢。村里祖辈相传,荡平匈奴的东汉名将窦宪就安息在这里。
  
    据《邓州志》记载,冠军村西南原有霍去病和贾复的墓,西北有窦宪和贾黯的墓。如今只有霍去病墓尚存,但要论其真假,霍去病墓肯定是衣冠冢,另外三座墓葬则无人考证。不过,记者大胆推测,窦宪埋葬在冠军村的可能性最大。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荡平匈奴,凯旋而归,进入首都洛阳之时,想象中的盛大欢迎场面没有出现,等待他的是一场无比惊怖的噩梦。
  
    在洛阳郊外举行简单欢迎仪式后,窦宪等人被召进城,此时风云突变:“和帝幸北宫,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官,闭城门”,然后逮捕、诛杀窦宪手下大将邓叠等人,令使者控制目瞪口呆的窦宪,收回他的大将军印绶。
  
    此后,众多窦家权臣、亲友、部下受到牵连。窦宪和他的兄弟窦景、窦笃被勒令回到自己的封国,不久哥几个都被迫自杀。窦宪的最后时光,就是在冠军村度过的,很难想象,经历如此人生巨变的窦宪,内心会是何等郁闷。当时窦家全族人心惶惶,自顾不暇,因此窦宪就近埋藏在冠军村的可能性很大。
  
    这并不是一个“狡兔死,良弓藏”的故事,窦宪也不能与韩信相比,在后世,他的遭遇几乎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这是为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6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06: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南阳出发,经西峡,越武关,即进入关中地区。这是条历史悠久的故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条路就是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秦朝末年,刘邦占领南阳后,就是沿着这条路抢先进入关中,攻下秦王朝首都的。而冠军侯霍去病从长安前往他的冠军侯国,走的也必定是这条穿越伏牛、秦岭重重阻隔的要道。
  
    南阳与西安相距大约450公里,如今搭乘火车前往,大约需要7个小时。在霍去病的时代,骑马则需要数天的时间,对于惯于纵马驰骋、千里跃进的骠骑大将军来说,这个距离显然不能成为障碍。
  
    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凭借关于附近地名的传说,今天的冠军村民仍坚信,大名鼎鼎的骠骑将军曾经在冠军村居住。霍去病的一生极短暂,并且身负重任、长期征战,不太可能长期离开长安。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多,汉朝与匈奴之间一直没有大的战事,如果他愿意,确实有时间到自己的封地小住。冠军侯国之于霍去病,好比家园之于游子,总有一份牵挂。如果他真的在这里居住过,不管是小憩还是长住,相信都会是他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这个完全属于他的家园,这个远离战火、安宁静谧的所在,会是“战神”舒展灵魂、安享生命的最好地方。
  
    离开了冠军村,记者就从南阳搭上火车前往西安,沿着故道去拜谒霍去病的墓冢,试图更接近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将军。
    “为冢象祁连山”
    霍去病与汉武帝、卫青近在咫尺。出西安向西,过咸阳再向西,进入兴平县境内后,一溜大冢出现在道路北边四五公里的地方,那些大冢在平原上绵延数十里,远远望去,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恢弘。那是西汉皇陵区,汉武帝的茂陵,在这个陵墓群最西边。而霍去病墓和卫青墓比邻而居,与汉武帝的大墓,不过数百米。
    活着的时候,这三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既是亲戚,更是共襄大业的君臣。死了之后,按照汉武帝的意愿,他们的墓葬安排在了一起,千秋万载共对永恒。
  
    性格张扬的汉武帝,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他在位54年,大墓就建造了53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英年早逝,当时40出头的汉武帝极为悲痛,将霍去病的墓地安排在自己陵墓的附近,还安排了无比隆重的葬礼。他调来数万铁甲军,列成长阵,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以彰显霍去病力克匈奴、开疆拓土的奇功。
    如今,霍去病墓是茂陵博物馆的所在地,成为这个墓葬群唯一接待游人的地方。不管远观还是近察,如今的霍去病墓都看不出祁连山的模样。
  
    请教导游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我们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一来隔着两千多年时光,这个墓冢已经大大走形,二来以一座土冢营造连绵千里的祁连山,只能取其神似。如今看来,最能体现“象祁连山”的,是墓前的汉代石刻。霍去病墓的石刻,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组石刻现存16件,有卧虎、野猪、卧马、跃马等形象,都是国宝级或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石刻选用比花岗岩还要坚硬的晶石,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注重神似,雄浑而活力蕴含,具有十足的汉风汉韵。其中的石牛、石象等温驯动物刻工较精细,神态生动;虎、熊等猛兽手法则十分简练,着力表现“动物凶猛”。在所有石雕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著名的“马踏匈奴”: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长须仰面、狼狈挣扎的匈奴人形象,堪称纪念碑式的作品。
  
    正像一位研究者所说,这些石刻没有闲适、没有安静,有的是异常的夸张和威猛;没有妩媚、没有娇柔,有的是以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雄浑气势。
  
    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先生介绍说,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不像后世那样程式化地两两对应,更不是整齐地排列成长长的甬道。除“马踏匈奴”被安放在墓前外,其他石刻都散放在墓冢之上,隐藏在荒草林木间,营造出一种野性十足的深山氛围。所谓“为冢象祁连山”,也许是这些石刻起着最大的作用。
  
    显然,霍去病墓的石刻,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汉朝是一个气度恢弘、活力无限的朝代,那时的人们不瞻前顾后,不优柔寡断,他们乐于冒险,傲视强敌,具有一往无前的慷慨和豪迈。遥远的西边有宝马,有财富,有其他的文明,汉朝的使节、军队和商人就源源不断地奔赴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群山。张骞率百余人出使西域,最后只有两人得还,可谓九死一生,但“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
  
    其实,最能展现那个时代进取精神的,还是霍去病本人。两千多年前的北方大漠,没有道路,没有地图,没有沿线补给,有的只是饥渴、严寒和漫天的黄沙。“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严酷的自然和嗜血的强敌,没有让霍去病有丝毫的迟疑和胆怯,他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在远征途中,他“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这样的剽悍勇猛,正是那个时代全民族尚武风气和进取精神的典型写照。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气概,令大汉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占尽上风,霍去病本人更是开疆拓土,屡建奇勋。
  
    从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看,霍去病最大的功勋,应该是在祁连山下建立的,汉武帝下令“为冢象祁连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转战千里开拓河西走廊
  
    据说“祁连”出自匈奴语,是“天”的意思,所以祁连山也就是“天山”。在唐代,诗人们还常称此山为“天山”。
    祁连山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由数条近似平行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长约2000公里,宽200~500公里,平原河谷占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座山被称为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其山顶有丰厚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每年季节性的融化所提供的水源,使河西走廊成为富饶的绿洲,正像后人诗句所写:“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曾叫甘州)当江南。”
    对于汉朝和匈奴来说,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带宜耕宜牧,至今张掖附近的山丹军马场,还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大马场。西汉初年,匈奴赶走月氏之后,这里既是他们重要的牧场,又是他们袭扰汉朝西部的桥头堡。
    更重要的是,河西走廊是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天然通道。这条“走廊”位于今甘肃省境内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千余公里,其北边是沙漠戈壁,南边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是天造地设的东西通道。整个“走廊”最宽的地方100多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十来公里。
  
    从各个方面来讲,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都极其重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最先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霍去病一战成名、受封冠军侯之后约两年(即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他为骠骑将军,挑选一支万人精骑,命他独自率领进击河西。这一年,霍去病还不满20岁,实战经验很有限。有人评价说,这次军事行动,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还不如说汉武帝更喜欢冒险。或许他对汉、匈之间胶着的均衡态势十分不满,所以才任用最能体现他战略思想的霍去病独当大任、放手一搏。不过,以一万骑兵攻打河西,汉武帝或许大有试探的意图,他可能也没想到,霍去病取得的战绩竟然那么辉煌,而且战斗的过程那么精彩。
  
    这年的三月,霍去病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沿祁连山南麓西进,经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南祁连山扁都口)进入河西腹地。他孤军深入,出敌不意,闪电奔袭,横扫这一带匈奴的五个小王国,“转战六日,逾焉支山千余里”。这次狂风暴雨般的进攻战果惊人:斩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俘获浑邪王子及乡国、都尉,斩获首级8000多个,并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这年夏天,霍去病再次攻打河西走廊。他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一带)出塞,越腾格里沙漠,占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然后出敌不意,沿弱水南下,再次攻略河西走廊,这次的战绩更是惊人:俘获匈奴酋涂王,招降2500人,斩首级3万多个,俘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等63人。在一场硬仗中,面对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队,霍去病全军视死如归、奋勇拼杀,最终让匈奴人崩溃。惨烈的战斗之后,回到关内时,霍去病的部队“大率减什三”。有人评价说,在霍去病之前,可能没有人以大兵团进行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因此认为,他是闪电战的创造者。
  
    两次河西大战之后,匈奴损失惨重,单于大怒,图谋把浑邪王召回问斩。不料消息走漏,浑邪王为了活命,便与休屠王商议投向汉朝。汉武帝闻报,担心匈奴有诈,便派霍去病前去受降。两军相望,众多匈奴人看到汉军军威雄壮,很多人想逃走。霍去病见状,带几名部下驰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命他斩杀不服从军令的将士8000多人,顺利完成了这次受降任务。
  
    这是霍去病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几乎是孤身闯入纷乱的匈奴大军,靠个人的气势威慑数万大军,完全是一种虎入羊群的感觉,不但为汉朝人扬眉吐气,也强化了汉朝人身为强者的信心。
  
    此后,汉王朝将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先后在这里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些名字,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武威,扬汉家之武威;张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敦煌,盛大辉煌;而酒泉,则是因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的美酒倒入泉水,令全军将士共饮而得名。
  
    汉朝陆续从中原把几十万贫民迁到河西走廊,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版图。
    开拓“河西走廊”,既“断匈奴右臂”,又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可说是汉朝对匈奴战争的战略性转折点。
    封狼居胥成绝唱
    河西之战两年后,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起漠北战役,试图一举消灭匈奴主力。他命令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步兵及后勤部队数十万,分头进攻匈奴,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汉武帝的意思很明确:希望霍去病直赴单于。最初他让霍去病从西边进攻,大战之前得到的消息,说单于在东边,于是汉武帝下令让霍去病与卫青交换位置,攻打东方。不料这是一个错误的情报。最终还是卫青遭遇了单于。卫青战术得当,取得胜利,但是单于脱身逃跑,没能如汉武帝所愿。而霍去病没找到单于,十分郁闷,只好拿匈奴左贤王出气,他一路狂追,直到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个仪式,十分庄严地表明了一种决心。举行完这个仪式,霍去病继续率军穷追,一直打到瀚海(今贝加尔湖)方才收兵。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但汉武帝并不满意,桀骜的匈奴人还在扣留他的使者,言辞中有挑衅的味道。于是他策划一次更大的战役,恰在此时,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早逝,这是公元前117年。没人想到,那次漠北战役,成了一代战神最后的绝唱。汉武帝中止了他的作战计划,为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霍去病每次立功,汉武帝都增加他封地的人口,这时冠军侯国已经累计达到15100户。霍去病死后,他年幼的儿子霍嬗继承了冠军侯爵位。汉武帝十分喜欢霍嬗,准备等他成年后任命为将军。没想到仅仅过了六年,霍嬗就不幸夭折。霍去病没有其他的后代,冠军侯国被取消,改为冠军县。在后来,这里人才辈出,仅两汉之交,就出现了两位名将,分别跻身刘秀开国功勋之“二十八宿”之列。
    当年霍去病的英年早逝,让汉武帝极为悲痛,他不仅将霍去病的墓地安排在自己陵墓的附近,还下令将其墓修成祁连山模样,以彰显霍去病力克匈奴、开疆拓土的奇功。如今,霍去病墓虽已看不出祁连山的模样,但其墓地的汉代石刻也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图为陕西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8-7-3 1:34 编辑 ]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