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赵集镇桥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一个接一个的莲花池里,莲花朵朵绽放,阵阵清风扑来,放眼望去,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景画展现于眼前。 炙热的阳光下,一个中年男子正在莲花池中 ...
盛夏时节,走进赵集镇桥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一个接一个的莲花池里,莲花朵朵绽放,阵阵清风扑来,放眼望去,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景画展现于眼前。 炙热的阳光下,一个中年男子正在莲花池中忙碌,他叫李红彦,今年53岁,是邓州市宏昌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以前我在郑州创业,打拼了17年,收入还不错,年轻时觉得能够赚到很多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才算成功,但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还是放不下心中的农村梦,所以我选择回到家乡再次创业,让乡亲们富起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李红彦告诉记者。 李红彦以前一直在郑州的建筑队打工,一个偶热的机会,他听说有老乡养奶牛赚了钱,便琢磨着自己创业。1998年,他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郑州租了块地,买了2头奶牛。2010年,李红彦在银行贷款13万元,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奶牛最多时达到120余头,李红彦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企业也成为伊利、蒙牛等乳企的奶源基地,年稳定收入近百万元,在郑州买了房、买了车,成为老家村民们羡慕的“致富明星”。 每逢节假日回到老家赵集镇,李红彦发现家乡的农业始终没有走出传统的种植模式,农民靠天吃饭,农业产值较低。为什么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呢?乡亲们无不感慨地说:“没有带头人,我们不会种;另外,我们也不敢种啊,怕种了卖不掉,担风险。” 李红彦考虑了很久,他决定放弃郑州的事业,回赵集镇桥湾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 “妻子嘴上不同意,其实心里还是支持我的,她知道我的性格,想办的事,必须把它办成。”李红彦说。 2015年7月,在赵集镇政府的支持下,李红彦流转1000余亩土地,准备建莲虾共养基地。随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逐步推进,他带回的300余万元资金很快用完。 资金不足怎么办?李红彦一咬牙,卖掉了郑州的房子和车,全部用于基地建设,并成立了邓州市宏昌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红彦种的莲藕非常畅销,他在郑州万邦果蔬批发市场租了固定摊位,莲藕自产自销,保证了质量,赢得了口碑。小龙虾有固定的客户,远销云南、昆明等地,加上莲藕销售,每亩净年利润达100多万元。 今年春季,为充分利用优质的丹江水源,建设以稻虾混养、鱼塘精养等模式的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实现淡水鱼—小龙虾—水稻的共生供养,河南水投丹江源水生态有限公司为其投资500多万元,将项目打造成一产种养、二产加工、三产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冷链物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 “项目建成后,能够促进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转变养殖模式、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赵集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李红彦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公司+贫困户务工”“养殖大户+贫困户入股”等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生态养殖,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有效带动脱贫,通过优势互补的生物链条,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均可得以提升,能实现“一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多亏了合作社,帮助像我这样的贫困户致富脱贫。”冀寨村68岁的五保户冀洪府告诉记者。 “从2018年开始,合作社每年资助我们每户贫困户500元;农忙时节,我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生活慢慢好起来了。”贫困户刘大爷说。 “岁数大了,也不会啥手艺,还得在家照顾患白血病的孙子,合作社给我提供了就业机会,非常感谢!”正在基地喂龙虾的贫困户杜有名说,他一年能干10个月,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如今,蓬勃发展的合作社带动了周围60余户贫困户就业,帮助桥湾村、冀寨村20余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谈起回乡创业,李红彦说自己当初回家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谈起未来他信心满满地说:“明年准备再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2000亩,把贫困户以及有意愿的其他村民都吸收进来,带领有意向发展生态农业的乡亲们共同致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邓州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 潘 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