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脱贫之星,每次见到郭坤,总能被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动着。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刘集镇高河村,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高河村第一书记李成友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郭坤家。 去年采访郭坤时,他家还是三间 ...
从贫困户到脱贫之星,每次见到郭坤,总能被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动着。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刘集镇高河村,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高河村第一书记李成友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郭坤家。 去年采访郭坤时,他家还是三间平房,眼前这幢两层小楼在日光下那么耀眼。进屋得知郭坤不在家,屋子里堆着两大堆麦子,东墙上挂的“脱贫攻坚先进户”“高河村致富之星”两面红色锦旗让记者眼前一亮。 不一会儿,郭坤回来了,孩子们拿着买来的香蕉、饼干快乐得像小鸟一样。见到我们,郭坤微笑着说:“孩子们想吃东西,我带他们去镇上买吃的,顺便买点菜,割几斤肉。” 郭坤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笑容满面地打开了话匣子。 五年前,郭坤家的贫穷在高河村再也找不出第二家,熟知他的人无不摇头叹息。 郭坤1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撇下他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母亲和姐姐是二级智力残疾,无劳动能力。家境艰难的郭坤后来结了婚,妻子是三级智力残疾,只能做简单的面汤、洗单薄的衣服,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姐姐郭丽嫁到该镇石营村生了个女儿,后来姐夫离家出走音信全无,郭坤只得把姐姐和外甥女接回来共同生活。一家6口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肩上。 前些年,他们全家挤在不到10平方的石棉瓦房里,家中只有一张床,郭坤只得在砖上铺层木板做张特制的床,天气寒冷时铺上厚厚的秸秆。 2015年,郭坤的人生迎来了转折。这一年,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作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户,镇村相关人员,第一书记和第一书记所在单位,把郭坤当成家人,经常往他家跑。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纷至沓来。 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和镇村为郭坤家进行了危房改造,协调周边砂石场、砖厂等相关企业,为他盖了三间平房。同时,还给他配备了必要的家用电器、桌椅板凳床、厨具等物品。 一家6口人被纳入了低保,母亲、姐姐和妻子3人每月还能领到残疾人补贴,上幼儿园的孩子享受专项教育补贴。 在扶贫政策之外,他们根据郭坤的实际情况帮他制定脱贫计划,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 高河村与新野接壤,第一书记知道郭坤离不开家,帮他在邻近乡镇找一份保安工作,每个月能休息半个月。 在工厂,郭坤踏实肯干,努力工作。休息时回村,附近哪有活他去哪里,在建筑工地上,别人一个月通常是20多个工作量,而郭坤每天早早地到了工地,晚上别人收工他还在加班,每月都保持在40个工作量以上。再苦再累,郭坤从来没有喊过一声。 建筑工地上没活时,高铁工地、室内外装修他都去干。 李成友常对郭坤说:“不能一直依靠别人,要靠自己。” 一系列具体帮扶措施的落地,给郭坤带来了动力,他干劲更足了。在2015年他流转了10余亩地进行小麦、花生、玉米的种植,2016年达到40余亩,2018年达到92亩。 通过自己的努力,郭坤之前一穷二白的情况彻底扭转了。挣到钱,他一方面改善家里的状况,一方面还一些外面的账。 去年开年后,他有了新打算,要把原先的平房接成楼房。他找到几个老表商量,看到郭坤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表们借给他了几万元。就这样,去年夏季,郭坤的楼房在村里立了起来。 地里的活一忙起来,郭坤辞了新野的工作,农闲还在周边找个零工挣钱。 “今年夏小麦我种了56亩,麦收后卖了2万多斤,现在家里还堆放有3万多斤。秋季的26亩早花生,每亩地大约收入2200元,老表们的账我也还清了。”郭坤开心地说。 眼下,郭坤和妻子刘焕巧被安排到村公益岗位做卫生保洁,每人每月400元。 郭坤5岁的儿子郭亚楠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看到健康聪明的儿子,郭坤眼中总是充满爱意。 “这几年,国家给咱贫困户帮助很多,去年我已经脱贫了,今后要往致富路上走。我种的56亩玉米和14亩晚花生也要喜获丰收了,我是越干越有劲,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郭坤的话语给人倍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