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中国农民丰收节·巾帼兴粮节粮楷模】 “种子妈妈”李晓丽
返回列表
查看: 7768|回复: 0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中国农民丰收节·巾帼兴粮节粮楷模】 “种子妈妈”李晓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5 14: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不管是从农民增产增收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讲,种子都发挥着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豫西南的邓州市,有一位长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推广工作的基层科研人员,对待种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精心培育,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种子妈妈”。她就是现任邓州市种子技术服务站副站长的李晓丽。
微信图片_20220815145238.jpg
李晓丽,1974年出生于汲滩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姐妹七人中,她排行第五;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少年时代的李晓丽经常过着“食不饱,力不足”和“劳筋骨,饿体肤”的苦难生活。初一那年的麦收时节,父亲忽然生病,哥姐们或分家单过,弟弟妹妹小,年仅13岁的李晓丽就和母亲一道去往田间割麦;拂晓出工,夜半回家,整整劳累一天时间,李晓丽割了一亩三分地的麦子,接着又连夜摸黑拉回场上。这次超体力的劳动,让李晓丽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有了切骨透肤的感受,而当得知因为种子缘故,她和母亲一天的辛劳汗水收获粮食不过300来斤,远远达不到一家人填饱肚子的需求时,李晓丽更是感到震惊和难受。她想:要是有一种高产高效的优良种子,能给农民带来增收,能让农民填饱肚子,那该多好啊!1990年,李晓丽初中毕业,她放弃了报考高中、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南阳农校,——她要将自己少年时代的理想付诸实践了!四年后,以优异成绩从南阳农校毕业的李晓丽被分配到了邓州市种子公司,承担起了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示范、栽培技术研究及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整天泥里来水里去,干着和农民一样又苦又累又脏的活路。熟悉她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说家里借钱供你上大学,本指望你能够脱离农村,干一份体面整洁的工作,没想到却又回到农田干起了农活。对此李晓丽没有辩解,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人生志趣,只有她自己明白她的奋斗方向,她深爱着这份和种子息息相关的工作,她要为这份和种子息息相关的工作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微信图片_20220815145241.jpg
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种子每隔几年都要更新换代,即淘汰旧的推广新的,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到生产,再到开始推广种植往往要经历10多年的“大浪淘沙”,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各级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三年试验,往往需从上万个单株、数千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为此种子站除了邓州之外,还在新疆、海南多省承包土地,进行新品种的试验、选育。李晓丽自从刚工作那时起就东奔西跑,南征北战,再也没有闲暇下来的时候。2011年至2019年,李晓丽每年都跟其他像候鸟一样的种子人一起穿梭于海南育种基地;为了节省费用,李晓丽和她的战友们开着面包车,装满繁种材料和生活用品,起早摸黑,连续奔波三十多个小时方能达到目的地。“头天凌晨四点出发,面包车一路奔驰不停,赶到广东韶关时候,天差不多已黑了,于是就在韶关住下;第二天依旧是凌晨四点出发,一路奔驰,傍黑时候赶到海南荔枝沟。连续几十个小时的颠簸,等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浑身酸疼,感觉整个人散了架似的,站都站不稳了。”李晓丽说。即便如此疲累,李晓丽还是在第一时间赶往试验田,去看望她在那里亲手种植的玉米、花生,精心的开展去雄、授粉、记载和收获……
微信图片_20220815145244.jpg
2017年秋,正值收获时节,一场百年不遇的秋涝骤然袭来,种子站承包种植、用于试验示范的20亩花生连根带秧全被泡在了没膝深的水里。大家都说这么大的水,要不就不收了吧,反正损失也不算大。李晓丽说:“就是普通的花生,我们也不能让它白白地泡在水里不收,何况这是我们的试验品呢;一年的辛苦劳累马上就要开花结果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打了水漂不成?”说完挽裤抹袖,带头跳进泥水里开始采摘;在她的带动下,单位职工纷纷跳进泥水里,泥里汤里的忙碌起来。经过三天时间的辛苦奋战,20亩实验田的花生全部颗粒归仓,为后来的试验示范提供了重要数据。收获后的种子需要储存起来,以备下季试验或推广之用;种子对于所储环境的干度、湿度、温度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李晓丽最初上班时候,在种子站储存种子的仓库里,别说大型控温设备,就连空调、电扇都不能保证。2016年仲夏时节,因为经常停电,李晓丽就和她的战友们将各类种子放进特制的铁箱、塑料瓶、纸盒内……然后大家轮流值班,甚至手持蒲扇扇风,想尽办法确保室内温度达到种子储存所需的范围……由于基层单位资金有限,试验设施仪器不完备,完全靠育种理念、育种眼力、育种环节。具体的就是田间靠的一把尺子,一杆称,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田间来回看……室内籽粒品质主要靠的是牙一咬,眼一瞪。测试品种品质性状需要资金,她就自筹资金,带上样品前往南阳、郑州请人帮忙。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南阳市农科院等的老师们都非常理解这个基层农技人员的心酸和不易,说:晓丽,你尽管来,我们免费帮你化验数据!
微信图片_20220815145247.jpg
李晓丽就是这样无怨无悔、东奔西波的从事着自己的种子事业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与坚持,李晓丽带领她的团队,创造出了一批农作物的新品系(组合),培育出了先麦22、育麦8号等国审省审新品种21个,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源和基因库,促进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她带领的团队自主创新选育的“先麦”系列品种等在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得到大面积的示范推广,2022年亩产达到1300—1500斤,仅此一个品种即可使农民亩均增收300—500元。为了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收潜力,李晓丽在选育新品种的同时,还着重加强了良种繁育和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新品种的示范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使全市农业生产每年增加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回首一路走来的经历,李晓丽感慨很深,而和袁隆平前辈的相遇,则是她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是在海南从事新品种试验期间,也是李晓丽的种子事业正处低谷时候,她和袁老不期而遇了;袁老在听了李晓丽的故事后,对她说道:“你的爱好是育种。你有这个爱好就会产生信念,就会滋生力量;只要坚持下去,你早晚一定会取得重大成绩的!”许多年来,袁老的话一直响在李晓丽的耳边,激励着、鼓舞着她负重奋进,努力拼搏,排除一切困难做好种子事业……在李晓丽的内心深处,详细镌刻着21个新品种的培育、试验和推广过程;它们就像她的孩子活跃在她的眼前,而她则像它们的妈妈,清晰地记着它们的诞生和成长经历。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