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楚方城西起邓州】“寻路方城”系列之“方城古缯国”〔一〕
返回列表
查看: 3804|回复: 1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楚方城西起邓州】“寻路方城”系列之“方城古缯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河报

web_20091109_99.jpg

  站在方城的土地上,方能体会到门户的概念,五界—垭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定位了方城的历史脉络。方城,其实就是南阳的门户,进南阳,方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尤其在冷兵器时代,方城的地理位置更显得重要,如果在进入方城的缯关布兵,纵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难打开方城这道门。历史就进行了这样的选择。西周时,缯国在东北部设立缯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过邓”,在方城北部以方城隘口为中心,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长城,并在夏路进入缯关隘口处(今方城独树杨武岗村一带)修筑方形小城,屯兵戍守,故号“方城”,《淮南子·坠形篇》将其与大汾、井陉、居庸等并称为“天下九塞”,方城遂成为南北通衢的重要关塞。楚方城西起邓州东北,东至唐河县界,全长600多里,比秦长城早400多年。“方城”一词最早典出《左传》。据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大夫屈完与齐国谈判时说,“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因此迫使齐桓公打消了伐楚的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但历史上记载的缯国多是山东“缯国”,它与方城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论证:“盖古人迁徙无常,一族之人,散而之四方,则每以其故居移而名其新邑。”这是古地名迁徙的通例,从而产生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废申后,去太子,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下。”申国在两汉时是南阳宛县,今南阳北有古申城。周宣王时,申迁于周南谢地,则在南阳之南。那么,申国联合缯国对抗周王,缯国必定是与申国相邻的国家,钱穆在《西周戎祸考》中说:“缯为申之与国,申侯结以同叛。据《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谋北方,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此必缯之故国,在方城之内,与申接壤’。”方城县副县长白振国先生说,“钱穆认为山东苍山之缯国‘乃后徙’”。

  在漫涣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物事都已成过往烟云,要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并非易事,有时候除考证之外,还需要合理推断。那么,山东缯国和河南方城缯国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历史上的缯国是什么样子呢?

  【缯为夏禹后裔】

  推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正发生着一种文化的巨变,其时,中原游牧文化开始向农耕文化转变,夏禹部落东夷逐鹿,治理天下水患,栉风沐雨,刀耕火种,开始有了稳定的居处,这居处以今禹州、登封、偃师一线为中心。

  缯便出自有夏一脉。按《通志·氏族略》引《世本》记述,曾氏出自姒姓,系出于上古圣君夏禹。相传距今4180多年前,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其时的缯地,遍布桑柞麻类,盛产蚕茧。桑麻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与丝絮组合一起的象形文字,成为古缯人的部落图腾。曲烈于缯地建立部落方国,故名“缯国”。有夏一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大约有30个,缯国是其中之一,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其中标注缯国在今方城。

  据史者考证,缯国是中国桑蚕丝绸生产的兴始之地,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汉代以前西方人将古代中国称之为“丝国”,即“缯国”的别意。商族是一个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喾之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成为商族始祖。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族灭夏桀,缯和东方八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士千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商汤率五千精锐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山西运城),夏桀败亡,商王朝建立,成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在商王朝的500多年间,缯国又成为商王朝的部落方国,尽管商都迁徙多处,缯国先民偏隅华夏东土,依靠农耕丝织立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方国逐步为封国所代替,封国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和“附庸国”。缯国是先王夏禹姒姓后裔,周尊崇先王礼制,将缯地之邦敕封为子爵,由部落方国“缯”改为城邦之国,称“鄫子国”。《夏历补编》记载:“有夏虽衰,犹存杞、缯两国。”

  【国的悲壮沉落】

  据《史记》记载,在春秋中期的70多年间,鄫国有三位国君先后遭到邻邦诸侯的惨杀。公元前640年6月,宋襄公欲称霸主,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鄫子因迟两天赴会,宋襄公令邾文公将鄫子绑架,押到鄫国与东夷人有世仇的次睢之社(今临沂城东北),公然以祭次睢之神的名义,杀死鄫国国君,并肢解烹煮,沉入沂河,以此残忍的手段威胁东方小国向西方诸国臣服。

  邾国国力仅次于齐、鲁,有战车600乘,是众多小国中的军事强者。公元前591年七月,鄫国遭到西邻邾国侵犯,国君鄫子世美率部抵抗侵略,但无奈敌强我弱,军战败,鄫子世美被邾人杀害。太子时泰即鄫子君位,以鄫国弱小,无力向邾国复仇,便请求鲁国庇护,鄫国成了鲁国附庸。

  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春,鄫国在大国争霸中已难以立足,在鲁国上卿大夫季文子主导下,政治军事上完全依附了鲁国。鄫国的命运,让同为小国的莒、邾两国颇有兔死狐悲之感,他们感到这是对自身利益的极大威胁,将来恐难免也为鲁国吞并,为此,莒、邾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为求得霸主晋国的支持,鲁襄公和鲁国大夫孟献子专程去晋国,请求晋悼公同意国归属鲁国。晋悼公同意了鲁国的请求。同年十月,莒国、邾国从东西两面出兵进犯鄫国。为救援鄫国,鲁国派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背后攻入邾国,邾国奋起反击,狐骀(今山东滕州木石)一战,鲁军战败,伤亡惨重。

  公元前568年(鲁襄公五年),是鄫国历史的最后一年。夏季来临,在鲁国的安排下,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正式批准,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因此,《春秋》记载此事时已将太子巫以鲁国的大夫官员对待。该年秋季大旱,九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会盟时,鲁国仍叫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需听命于鲁国。这年冬天,季文子去世,未到国都曲阜或封地费邑安葬,而葬于属于鄫国土地的“西丘”(今山东临沂文峰山),其目的是向诸国宣告,鄫国成为鲁国的一部分,鄫子时泰的国君地位不再传承。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秋,作为莒国女婿的鄫子时泰照例向莒国送彩礼。莒子对鲁国吞并鄫国愤然反对,早有预谋的莒国军队进入鄫国,鄫国疏于防备,莒国军队占领鄫国城,秘密杀死鄫子时泰后,没有让太子巫继位,而是扶持在莒国的鄫子外孙为继位国君。

  莒国的霸道行为遭到晋、鲁等诸侯大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周围小国的恐惧。公元前566年春,郯国国君郯子、邾国国君穆公,相继朝拜鲁襄公,寻求支持,免遭莒国的霸占。《左传》中记载莒灭鄫后的6年间,边界武装冲突4次,鄫国城池被反复争夺,民不聊生。但莒国不甘拜下风,联合邾国,经常向鲁国挑衅。霸主晋国新立国君晋平公不得不出面干涉,在诸侯溴梁(今河南济源西)盟会上责令莒、邾两国将占领的鄫国土地交给鲁国。前554年,又在督扬(山东济南长清区东北祝阿故城)盟会上拘捕了邾国国君悼公,强行划定鲁邾两国边界,将邾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鲁国,并迫使鲁莒两国休战,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两国争端。公元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和莒国使者在向地(今向城镇)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兼并。鲁国文献将“鄫国”更名恢复为夏商时期的“缯”地。至此,鄫国灭亡。

  鄫国城邦破碎,太子巫无法回到鄫国故地定居,只好到远离鄫国是非之地的南武城,和鲁国解放了的奴隶们一样,以血缘家庭建立地主庄园,按规定税亩标准向鲁国缴纳国税。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太子巫祖先姒姓,放弃从母系氏族传承下来的姒姓,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字旁,表示离开故国,以“曾”为氏。

  【山东 国是方城的分支】

  “实际上,鄫国在鲁国的灭亡,只是缯国一个分支的灭亡,其后的很长时间,缯国还存在于史书中,并没灭。”方城县文史专家贺金峰先生说。

  贺金峰先生的依据是《国语·周语·太子晋谏壅谷水》,上载:“其后伯禹……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有夏虽衰,杞、缯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这段史实发生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49年),而据《左传·襄公六年》所载“莒人灭鄫,鄫恃贿也”,此时山东之鄫已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这足以说明,春秋时期在山东苍山鄫国被莒国灭掉之后,在中原依然存在着另一个缯国。

  贺先生还依据史料证明,这“另一个缯国”,就在方城。

  他的依据有二。一是《国语》。《国语·晋语·献公卜伐骊戎》记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记载,所述周亡史实发生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00年),缯侯曾与申侯一起联合西戎攻灭西周,辅立了周平王。说明西周时期存在着一个“缯国”。

  二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上德》记载,缯国迁往他处的时间应在战国初期楚封阳城君:“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说“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至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发生在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而河南方城一带当时为阳城公封地。缯国就是在楚封阳城君时才迁往他处的。

  对于缯国的播迁过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袁义达在《三百姓氏起源研究》中认为,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缯国在今河南方城北。商朝初期,缯人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商末,缯人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迁到山东苍山西北。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

  还有一支源自姬姓的曾,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沦为楚国的附庸,被迫迁至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战国初期,楚灭随国,迁曾国于随地(今湖北随州),不久为楚国所灭。

  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到了晋朝,曾氏从江西出发向浙江、江苏等地区扩展,向西部的湖南、湖北、四川移民,南方的广东也出现曾姓的足迹。唐朝末期,曾姓由江西南下迁往福建,随后向广东再移民,清初进入了台湾。

  方城垭口是伏牛山和桐柏山两山交汇处,地势险要,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它定位了方城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地位。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14: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