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邓州:耕读大城(二)
返回列表
查看: 2990|回复: 0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邓州:耕读大城(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市风光



□总策划/朱晓健 祝航 执行策划/李万卿 采写/本报记者 祝航 李万卿 王娟

农耕馨香

邓州是用五谷芳香浸泡出来的城市。
邓州文化,既具有楚文化的秀气、隽永,又包含秦汉文化的纯朴、厚重。

读邓州,已是小麦成熟时节。

采访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麦浪汹涌,扑面而来。在一望无际的金色浪涛中,殷实的麦穗闪烁着光芒,鳞光四射,遍野生辉。

那真是:“麦浪滚滚映晴川,风舒云翻卷碧空。”

作为农业大县,这金黄的麦浪已凝成邓州一个无可替代的标识、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

邓州是用五谷芳香浸泡出来的城市。

邓州由古邓国改穰县、邓州、邓县,之后又称邓州。数千年岁月悠悠,白云苍狗,历经多少次朝代更换,一直沿用“邓”字至今。

我国有部古代神话故事叫《山海经》,《山海经》中有则故事叫《夸父追日》。说的是上古时代有位名叫夸父的人,看到当时的天气阴雨连绵,整天都是乌云遮日,一片天昏地暗。夸父决心把太阳拉住,使人间充满光明和温暖。他路上口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光了,还没能跑到西海就渴死途中。这时,他的手杖丢在半路上,化成了一片大森林,称作“邓林”。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现今的邓州林扒镇,古时就称为“邓林镇”。这说明,《山海经》中的记载,虽多系神话传说,但还是保留了很多远古史地文献资料的真实成份。

邓州古称“穰”,意为人稠物丰之地。它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禾实丰登,人稠物盛”。

邓州的农桑文化源远流长!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邓州境内已出现了原始农业。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穰县境内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发展。元明以后,邓州已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水经注》载,曹操为了讨伐袁绍,曾开挖穰县运粮河,把邓州作为进军东吴的后方基地,供之赤壁之战粮食之用。可见,当时邓州已是盛产粮食之地。

邓州往东16公里的腰店乡焦林沙洼村,坐落着一座惠润庙,庙内的石碑上记载着它的来历: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自春以来,两月不雨,麦旱,戴知县斋戒四月,七日求雨,雨大降,戴知县便向皇帝请状,宋徽宗赐庙额为“惠润庙”。邓州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可见一斑。

邓州自然条件良好,境内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63%,属长江流域。气候属北亚热带暖温半湿润气候区,具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特征,四季分明。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等,是国家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素有“粮仓”之称。

邓州的小磨香油,更是散发着农耕文化的馨香。多年以前,作家周大新以邓州小磨油作坊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香魂塘畔香油坊》,被改编为电影《香魂女》,在柏林第43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高奖———“金熊”奖,更使邓州小磨油享誉海外。

资料显示,2010年,邓州市夏粮种植面积204万亩,总产15.3亿斤,秋粮种植面积81.5万亩,总产5.4亿斤;连续7年实现增产,连续7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为托起13亿国人“饭碗”增添了一份力量。

农耕文化,被当代邓州人发扬光大了!

看来,作为一个县级市,敢于提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能是空穴来风。

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说,农耕文化与邓州的历史、地理位置不无关系。邓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南,处于南阳盆地内,而南阳盆地自古风调雨顺、富甲一方,孕育了典型的“农耕文化”。邓州南与湖北省接壤,是进入武汉的交通要道,西依秦岭,可直达江汉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情调,又有北方黄土地的馨香。由此可见,邓州始终处在南北文化交融的临界点上,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造就邓州文化,既具有楚文化的秀气、隽永,又包含秦汉文化的纯朴、厚重。或者说,楚文化典丽婉曲,秦汉文化素朴直接,而“邓州文化”兼而有之,又显示出它的包容性。


范仲淹雕像


书香流芳

从范仲淹到二月河,一样的淡薄名利,一样的笔耕不辍,给邓州乃至南阳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时至今天,人们还在吟咏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邓州有一座古老的书院,名曰“花洲书院”。

这是当年范仲淹老先生所创建。

范仲淹的一生,出将入相,几起几落,但无论是起是落,在布衣为名士,知州县为能吏,戍边疆为名将,在朝廷为大臣,集“文、儒、将、相、师”于一身。

遥想当年,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触到一些朝廷要员的利益,公元1045年,以参知政事之职被贬邓州,年届花甲,疾病缠身,该是人生何等不快意?然而,范老先生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邓伊始,便倡农桑,废苛税,凿井耕田,饮水植株,以诗会友,与民同乐。这样的人到哪里,哪里就是天下;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文化活动中心。一年后,朝廷命他改知杭州,邓州百姓倾城出动,数万老幼跪道挽留。

这一留,给文坛留下一段千古佳话,给邓州留下不尽的财富。

正是留任期间,范仲淹又重教兴学,在邓州的百花洲畔创建花洲书院,执经讲学,授业解惑。

1046年9月15日,范仲淹收到老朋友滕子京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时值中秋,菊香飘溢,当晚,热情招待了使者,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春风堂秉烛执笔,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挥毫飞龙,一气呵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如玑珠,句句含余香,文情并茂,气势磅薄,令后世文人墨客高山仰止。

我们怀着朝圣的心,迈进这座千年书院,细细地品味这部智慧巨书,静静倾听先哲的声音,享受思想的盛宴。抚摸着花洲书院的一砖一木,仿佛听到范老先生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的宏亮声音;眼前,书香盈室,仿佛看到范公正展纸走笔,撰写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庭院深深深几许?走在千年书院的小径上,我们沐浴在知识的辉光之中。这里的每一间房屋,每一块石碑,甚至每一块砖头,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味。

走出花洲书院大门时,已近黄昏。微风吹来,护城河一池碧水随波荡漾,仿佛在传唱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900多年后,也就是1945年,山西昔阳县诞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婴儿,他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二月河。1947年,二月河随父母到南阳定居;1962年至1963年,曾在花洲书院内的邓州一高就读。

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前的庭院中,立有一块二月河的《谒花洲书院有感》诗碑:“蹊径老塘犹存,残城草树相抚。春风阁前明月清新,百花洲上斜阳迟暮。四十载烟尘如昨,八百年游子归路。指点少小新学生,知否,知否,此是范子情断处。”




请继续阅读:
耕读大城(三)
http://www.dengzhou.org/thread-29971-1-1.html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